内蒙古林西工业园区
林西县位于赤峰市北部,地处西辽河上游,大兴安岭南段,地理座标为东经117°37′-118°34′、北纬43°14′-44°15′。西与克什克腾旗接壤,东与巴林右旗毗邻,北与西乌珠穆沁旗相接,南与翁牛特旗隔河相望。总土地面积3933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118万亩、林地257万亩、草牧场180万亩。辖7镇两个乡,两个街道办,总人口24万余人,有蒙、回、满等10个少数民族,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.42%。县内最低海拔900米,最高海拔1879米。地处中温带,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,年平均气温4.3度、无霜期90-130天。境内有西拉沐沦河、查干沐沦河、嘎斯汰河、巴尔汰河等4条较大的河流,年均径流量1.37亿立方米。林西县地处国家大兴安岭南麓有色金属战略资源接替带,有色金属和非金属资源较为丰富,主要有铜、铅、锌、锡、银、铁、钨、钼、砷、萤石、石灰石等30余种,现已发现矿床、矿点、矿化点273处。
林西县是赤峰地区经济、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,有文字记载和文物佐证的历史有5000余年。锅撑子山保存有中国古代著名的细石器文化遗址,大井古铜矿遗址是草原青铜文化的重要标志,比湖北省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早近900年。唐代在县境西拉沐沦河北岸设松漠都督府,辽代在此建饶州,清光绪34年即1908年建县。在解放战争时期,林西曾是冀热辽地区战略指挥中心,中共冀热辽中央分局、冀热辽军区、热河省政府、中共热北地委、热北专署等领导机关都曾移驻于此,素有“塞外小延安”的美誉。最近几年,先后荣获了“全国文化先进县、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县、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、全国绿化模范县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、全国节水重点示范县、全国粮食依法行政示范县、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”等称号。新城子镇七合堂村被授予国家级“绿色小康村”和“生态文化村”称号。
林西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,西北部最高海拨1865.3米,东南部最低海拨644米,形成了北高、南低的中、低山山区地貌形态,境内石质山区面积1769.9平方公里,占总面积的45%;土质低山区面积约1691.3平方公里,占总面积的43%,河谷平川区面积约471.9平方公里,占总面积的12%。境内北部为大兴安岭山脉,属中山山区;中南部为低山丘陵区;县境内大的川谷有4条、均为平川河谷,其中东西向的有西拉沐沦河川谷,嘎斯汰河川谷和巴尔汰河川谷,北西向又转北南向的有查干沐沦河川谷。县内有北大山、大冷山、轿顶山、天朝山、三楞山、石匠山、边墙梁、巴彦温都尔山、锅撑子山、大影壁山、半拉山等11座主要山峰。
林西地处中温带,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,冬季漫长且寒冷,夏季短暂而温热,昼夜温差较大。全县热量条件自东南向西北随海拔增高而逐减,年平均气温在1-5℃,1月份最冷,月平均气温-14℃,年极端最低气温为-32.2℃(1979年2月1日)。7月最热,月平均气温21℃,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.6℃(1955年7月23日)。县内生长期较短且自南向北逐渐减少,年平均生长期90-120天,全县初霜大多年份出现在9月上旬至中旬,终霜日大多出现在5月中旬。县内降水量较少且时空分布不均,年际间变率较大,降水量多集中在夏季,年平均降水量370多毫米,年极端降水量为613毫米(1959年),年最少降水量为175.6毫米(1968年)。地下储水量5.6亿立方米。
林西县境内河流均属西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水系,总流长193公里、总流域面积3784平方公里,年平均总径流量13744万立方米。较大的河流有西拉沐沦河(古称潢水、潢河、饶水)及其一级支流查干沐沦河(又称樱吨Я鞲滤固樱ㄓ殖粕欢孛砗樱┖桶投樱ㄓ殖粕嘲吞樱┑?条,有自然泡泽9个,水面900亩。
林西县矿产资源储量较大,境内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金属、非金属矿藏23种,有矿床、矿点、矿化点124处,铜、铅、锌、锡、银、萤石、石灰石、大理石等矿藏较为丰富。
林西县境内野生植物资源富饶。共有73科、252属、385种。知母、甘草、黄芩、防风、柴胡、益母草等药用植物具有较大开发价值。
林西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。境内群山绵延,川谷纵横,九佛山、三楞子山、大冷山、北大山等自然风光景致优美,气势恢宏。文物古迹遍布全境,县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,市级文物单位9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