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
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11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,规划用地面积5.63平方公里;1995年5月,在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基础上设立了常州新区,地域面积扩大至115.88平方公里;2002年4月,在新区的基础上设立了常州市新北区,下辖3个街道、6个乡镇,总面积439.16平方公里,人口39.25万。
新北区位于常州城北,北枕长江,南靠沪宁铁路,拥有常州境内的全部长江岸线资源,具有建设深水港的天然条件,已建成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长江常州港;位于区内的常州民航机场已与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开通航班;沪宁高速铁路、京沪铁路、338省道及规划中的沪宁高速铁路、沿江高速公路等穿区而过;藻江、德胜、新孟3条内河航道纵贯全区,连接长江和京杭大运河,构成了四通八达、快速便捷的水、陆、空立体交通网。
建区以来,通过大力实施“国际化带动、城市化推进、科教兴区、区乡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”五大战略,坚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,以招商引资为抓手,全力发展外向型经济,着力加快科技进步,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,全区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,特别是近几年来,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30%左右的增幅。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4.10亿元,比上年增长22.5%;实现财政收入18.25亿元,比上年增长30.46%;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56.25亿元,比上年增长33.27%;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.26亿元,比上年增长122.77%;新批合同利用外资近8.8亿美元,比上年增长27.90%;实际利用外资2.5亿美元,比上年增长100.97%;实现自营出口4.24亿美元,比上年增长46.96%。
经过近十年的开发建设,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常州市最大、最富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主要“窗口”、最大的高新技术辐射源和产业基地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一是外向型经济态势强劲,成为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。建区以来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,历年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40家,合同外资超过43.82亿美元,实际利用外资13.86亿美元。其中,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84个,超亿美元项目6个。一批国际著名大企业、大公司相继落户,如日本的小松制作所、美国的亚什兰、唐氏公司、伟创力,意大利雷迪斯,德国莱尼,韩国新湖,台湾光阳、永祺、东森媒体、台光科技等。
二是产业集聚发展势头良好,成为沿江开发新优势。科学谋划沿江开发产业布局,大力推进产业带建设,正在形成“一城四带”发展大格局。一城,即在高速公路以北规划建设高新区新的行政、商贸、文化、服务中心。四带分别是:沿长江,依托中国精细化工(常州)开发园区和滨江工业园正逐步形成化工能源产业带,重点发展精细化工、能源、新材料等;沿通江大道,依托国家高新区,正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,重点发展电子信息、半导体等;沿机场路,依托韩国现代、日本小松等,正逐步形成机电一体化产业带,重点发展汽车和工程机械及配件等;沿常州大西环线,正逐步形成传统产业带,重点发展纺织、印染等传统产业。
三是自主创新特色明显,有力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。技术创新的源头工程建设不断加强,已建有江苏省农用激素、江苏省半合成抗生素、江苏省手性生化、江苏新科数字视听设备、江苏省有害生物防治等6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以及1个企业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;高标准建设了软件研发中心、留学生创业园、“三药”研发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专业孵化器,科技创业中心孵化面积达6.2万平方米,先后被科技部、省政府评为“国家高新区先进孵化服务机构”、省先进科技企业孵化器。历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7家,高新技术产品193只,软件企业17家,软件产品63个,承担各级火炬计划项目69项,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、软件、智能仪器、动力机械、“三药”及其中间体、新材料等6个高新技术产品群,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5%。 s通过大力实施“城市化推进”战略,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超过50亿元,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,形成了“五纵七横”城市道路主框架,供水、供电、供热、污水处理、通信等基础配套设施完善。区内相继建成了一批宾馆、写字楼、公寓、别墅、旅游休闲设施。社会事业日益完善,拥有河海大学常州校区、常州工学院、建东学院等三所高校,公办民营常州国际学校教学成绩斐然,占地500亩的常州体育中心已经启动建设,部分场馆已投入使用。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主题乐园——中华恐龙园已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,商贸、金融、教育、医疗、信息服务等城市功能日趋完善。
2004年是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、全面推进新一轮改革的重要之年,是建设“两个率先”先行区实现、富民强区的关键一年。2004年的目标任务是: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5%,财政收入增长30%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%,合同注册外资、实际到帐外资分别增长50%,自营出口增长30%。